杨飞工作室 midphoto.com

印还是不印,这是个问题(代序)

by 长沙杨飞

三年前的夏天,一位云南大理的小妹说要办摄影展。这是她的第一次个展。她孤身一人在大理摆地摊,每天和城管斗智斗勇,一边艰难谋生一边坚持拍照,让人心生敬意。我表示愿意赞助她展出的全部图片制作。我的工作室有一台Epson7910艺术微喷机,专门制作收藏级照片。

这台机子对我来说其实是一头白象。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照片制作设备,但买了几年却极少使用,如果不是为了怕堵喷头,一个月我都难得启动一次。几万元的机器,就这么让它搜集灰尘?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那么多值得打印出来的照片。任何东西,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但凡要印出来我都很紧张。

我很愿意帮助大理小妹,但在看过准备展出的图片之后,我对她说:小妹,兄弟私下认为这组图片办展可能有点勉强,能否再积累一段时间,或者先搞个网上影展看看效果?说实话往往容易得罪人,她从此再也没联系过我。

出书或者办展都并非难事,只要你有钱。但我的原则之一是:不能自己出钱。杂志发表,我不付版面费;书籍出版,我必须得稿酬;正式展出,我不付场地费。您看得上我的作品,那就请(付钱),不然免谈。

2005年春,承蒙新加坡摄影学会秘书长Steven先生抬爱,我在实里基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这个中心后来象征性收了我一元场地费)。应该说,展出和讲座当时是成功的,《联合早报》也有报导并选登了作品。但是几年之后再回首,我非常后悔,展出的六十多张图片顶多有十来张拿得出手,其他基本属于垃圾。

近几年我在图书馆特藏部工作,翻阅古书就如同与古人对话。虽然也有一些值得研读的古籍,但很多古书都没有什么价值,有些只是徒增笑料而已。在图书馆呆久了,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印刷之事当谨慎,以免被后人笑话。

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评判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优秀作品随着时间的过去,其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若是平庸之作,就算当时宣传做得再好,印刷得再漂亮,过些年都是垃圾。我决定不再轻易搞任何摄影展,也不再轻易印刷任何文字。我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也不想自己将来再后悔。浪费读者的时间与慢性谋杀无异。

也许有人要问,按这么说那没有人可以搞摄影展了,因为我们总是会过几年就看不上自己以前的作品,难道都要到临死之前才可以展出或出版?理论上是这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是精品。

怎样才算精品?什么时候出版才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是大提琴天才,年轻时他就出版过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集唱片。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再次录制了这套组曲并附加访谈。老罗说:我并不认为现在已经掌握了巴赫的精髓,我很后悔我年轻时候的轻率出版,但是我已经六十岁了,再不录制我就拉不动了,就向大家汇报一下吧。

我想很少有人年纪轻轻就认为自己掌握了摄影的精髓吧。摄影图片是思想的表现,独特的图片来自于独特的思考。在准备展出或出版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你传达了有价值的思考吗?

当然,也许你认为自己是半个天才,对作品很有信心,应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对此我还有一个劝告,先搞网上展出,顶不济也要先在摄影或者文学论坛上把自己准备印刷的作品贴出来,如果反响强烈,再印刷不迟。

对于想出版学术专著的同志我也有同样的劝告。我自己以前在高校教书,很不喜欢某些老师为了晋升职称而拼凑出版所谓的教材和专著。绝大多数学科都已经有N多教材了,如果你一定要写一本新的,在出版之前最好问自己,若是本学科只选两本最佳教材传世,你这本会入选不?如果答案为否,那这种书印刷出来就是害人害己。请节约纸张,保护大树。

我是个书虫,每次走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丛中,找了十几本没有一本满意的,翻了一小时没有找到真正值得细读的东西,我都要咒几句那些垃圾的制造者。不幸的是,我自己也干过这样的坏事。我曾参与编写《管理经济学》教科书,还出版过长篇小说《滇藏星空》,现在回想这些事我肠子都悔青了。它们真是毁我名声。书籍一旦印刷就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销毁库存都无济于事,它们将永远在读者手里、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挨骂。

前年寒假我给同学们的推荐书单中有一本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出版于1983年,但它的实际写作时间是1941年。梁思成那时在重庆乡下躲避战火,在极其艰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靠记忆完成了初稿。此书是用英文写的,意在为西方同仁介绍中国建筑。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这种书当然是很难付印的。1949年梁思成去美国讲学的时候他还在修改书稿,回国时为了安全还把此书的附图(胶卷)留在了美国朋友家里。没想到梁思成回到新中国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国。直到文革结束,手稿变成了遗作,才由他的妻子林洙与海外人士合作整理出版(中文版翻译者是他儿子梁从诫)。一本写于1941年的著作,四十多年后才出版,但依然震惊业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版不用着急,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会因为时间的过去而褪色,时间只会让它愈发光彩。每一个创作人在决定展出或者印刷之前,都应该想一想梁思成的故事,少关注眼前的利益,多想一想日后的名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最大的理想并不是赚到多少稿费。如果几十年之后,甚至百年之后,依然还有读者在图书馆里寻找杨飞的作品,那我在坟墓里都会笑出声来。

《107国道》这本书即将付印,我心里相当忐忑。印还是不印,这是个问题。制造垃圾,罪莫大焉。鄙人的文字水平有限,但好在这本书是文字为辅、图片为主。一般来说,图片一经拍摄,它就不能再修改,尤其是报导和纪实类图片。既然不能再改,那就印吧。读者若是把它当做半个画册或者社会学田野调查的资料来读,也算不错。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长期支持我摄影工作的Sunny小妹,还有曾经为《107国道》提供讲座机会的长沙卡佛书店李先生,以及凡是摄影的主编令胡歌先生。我尤其要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王思嘉,如果不是她坚持不懈地追魂,这本书可能会一如既往地没有下文。很多读者都曾对我说,你的作品还不错,就是太多未完成。唉,如果小王编辑一半的锲而不舍,我的网站上就不至于满眼烂尾楼了。

杨飞,
2017年8月于长沙

点击这里返回107国道专题


关注老杨作品:
1,杨飞作品集:
www.midphoto.com
2,微信:yangfei789288
3,微信公众号:长沙杨飞
4,新浪微博@长沙杨飞
5,推特Twitter@feiyang17
6,Facebook:yangfei999999@hotmail.com


本人不加入官方协会,坚持独立创作,作品免费阅读,不刊登任何广告,但是创作人也需要生活,您若喜欢拙作,可用微信或支付宝打赏。我的支付宝账号就是我的手机号:13974850714。微信打赏请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感谢支持独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