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的旅行摄影快速指南

by 长沙杨飞

 

第八章:对旅行和摄影的再思考

 

  本章目录

 

    第一节:对摄影的一点思考

    第二节:旅行的意义

    第三节:对旅行摄影的再思考

 

 

第一节:对摄影的一点思考
 

艺术门类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等。在所有的门类中,摄影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之一),甚至还不如那些刚刚申报某某文化遗产的大妈们的手纺布。为什么呢?

我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非视觉艺术两大类。文学和音乐是非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也需要文字和乐谱作为载体,但纸面上的字和五线谱上的音符仅仅是载体而已,其本身并不是艺术。我们看了文字、听了音乐之后需要在内心进行二次转化。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是绘画和雕塑,其载体(画和雕塑)本身就是成品。看雕塑和画的时候不需要二次转化,这些有形物体直接冲击我们的心灵。摄影也属于典型的视觉艺术,让我们感动的是拿在手里的照片本身(所记载的东西)。

发明摄影的源动力以及摄影的本质都是记录。所谓一张照片顶一万句话。向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电视的土著人解释电视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有一张电视机的照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能把一台电视机搬到现场演示当然最好,但电视好办,飞机就难办了,太大搬不动,还是照片好啊。越写实的照片越好。

如果艺术也分等级的话,越是无形的越高级。摄影在这方面具有天生的劣势,它太写实了,任何照片都是现实中某物体的影像,摄影者的创作空间受到了现实物体的局限。文字最开始虽然也是为记录而生,但作为文学创作工具的文字具有无比的创造力,其局限性仅在于我们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文字来描述离奇的梦境,但无法用照片来描述梦境。当然,可以像拍电影那样搭一个梦幻般的场景再拍照片,但这种照片与其说是摄影艺术还不如说它是装置艺术(现代艺术的一种),或者说摄影此时只是其他艺术的载体。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两难结论:如果摄影太务实(如身份证照),它肯定不是艺术;如果摄影太务虚(如搭电影场景拍摄),摄影也不是艺术。低不成高不就,作为艺术创作工具的摄影,其工作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创造力(或者说想象力)是艺术的生命。因为生命受到局限,所以摄影在艺术门类里排行很低。

虽然有极少数摄影师不食人间烟火,但大多数摄影师还是吃饭的,无法绕开照片的价格问题。这里仅谈谈作为艺术品的照片。如果把绘画、雕塑、照片等视觉艺术品单独拿出来看价钱,照片是最廉价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照片的可复制性。虽然绘画和雕塑也有复制品,但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一模一样。而理论上来说一张底片可以冲洗出无数张完全一模一样的照片。这个事实说明:如果想把照片作为艺术品出售,必须限量复制(拍摄者亲自编号签名)。即便如此,限量的真实性依然是个问号。

不能否认有些照片也卖出了每张几万美元甚至更高的价钱,但这些高价照片要么是年代久远,要么是摄影师已经去世(死去的人无法再签名,其复制的限量性得到了完全的保证)。照片因为年代久远售出高价并不是一件好事。任何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显现出古董价值,因为古董所以艺术,而不是因为艺术而艺术。我可以把厨房吃饭的碗挖个坑埋起来,一千年之后它会很值钱也很艺术,尽管它现在一点也不艺术。

我也可以把我的家庭相册挖坑埋藏一千年,但由于照片的材质(纸质)以及颜料的耐久性都较差,不要说一千年,就是一百年都难以保证不褪色变质(看看你父母小时候的照片就知道了)。这也是照片作为艺术品难以售出高价的另外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无论是摄影本身还是作为摄影产物的照片,都无法在艺术和艺术品里面取得较高的排位。

 

 

第二节:旅行的意义

 

今天又有一位朋友让我推荐旅游图书,因为她觉得我一直是超级旅游爱好者。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因为我已经好些年不出门了。十几年前,我确实曾狠狠地狂奔了一段时间,从上海和香港的繁华一直玩到慕士塔格雪山顶峰的荒凉。不过从此之后我就基本洗手不干了。我也停止了旅游摄影和写作,拒绝再为旅游业充当枪手。如果你要问为啥,请先看看下面这个图片小故事。




 

2008年11月和12月间我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孤独旅行,一个人花了19天从北京骑单车到长沙。在路过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相当雷人的口号:“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加快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步伐”。这和1958年大炼钢铁的口号挺相似的。驻马店实在是没有多少旅游景点,为啥也要制造旅游城市呢?

这个标语表明了大多数人对旅游的态度:这是一个能带来无尽金钱的完全环保的无烟工业。驻马店的口号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每个地方的欲望,强行挖地三尺,大力发展旅游。

从某一个村子(或城市)的角度出发,旅游确实能带来财富。但从全局来看是否也这样?假如全中国只有十个城市,这十个城市的人都不停地互相旅游,是否会增加全中国的财富?假如全球只有十个国家,这十个国家的人都不停地互相旅游,是否会增加全球的财富?显然答案为否,不然我们将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每天不用工作,天天旅游就能丰衣足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旅游并不能带来财富,它只是转移财富。

旅游真的是完全没有污染的产业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第一,旅游需要从A地到B地。不论是坐飞机还是汽车都需消耗大量的石油,产生有毒废气和温室气体。

第二,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包括道路、车站、机场以及宾馆酒店。这些都离不开钢材水泥,这些重工业产品的生产正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因素。旅游者在当地的活动也消耗大量能源水电等。

第三,无论如何注意保护,在旅游产业规模化之后,必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无论九寨沟当局如何努力,也无法避免九寨的水质逐渐劣化;无论敦煌旅游当局如何努力,也无法避免敦煌壁画加速剥离。当旅游形成产业,各景点人潮汹涌之时,其场景就象《成吉思汗的马队》曾描写的:一群群的入侵者正在大肆破坏,到处留下成堆的垃圾,他们的到来导致了对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系统破坏。

旅游无污染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们从整个产业链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象电动汽车,其本身的使用没有任何污染,但从整个产业链分析,从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制造,到电力的生产到远距离输送,汽车从内燃机改用电动机不能解决其污染环境的任何问题,只是污染的转移而已。

但旅游从业者和旅游开发商是不会从全局去思考问题的。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当个体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个体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这里的个体包括个人、单个的产业,单个的城市以及单个的国家。只要是公共物品就不会有人去爱护,公共厕所永远最脏。石油钢铁水泥污染环境,但污染了谁的环境?除非只污染旅游业者家里客厅的那团空气,否则他们不会考虑环境问题。只要金钱能从快速旅游者口袋里转移到他们的口袋里就行。难怪有人说旅游开发是一种帝国主义行为,开发商从事的是一场掠夺性事业,他们以最小量的投入,试图获取最大量的收益,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原始的小径,山民的小屋,这当然无法支持产业化的旅游,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又导致许多美好事物的消失,我们似乎陷入一个两难的怪圈。同时消失的还有山民貌似纯朴的心灵和笑容。我自己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对国内大多数景点的伪真实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又希望贫穷的村民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山民们保持原始与落后,以便让城市的游客玩赏从而得到心灵的升华,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要富大家一起富。如何让山民富裕而保持传统,如何发展旅游而不破坏环境,这是两个大难题。

面对冷冰冰的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大自然的退化和人性的丧失,城市里一种对原始的痴迷日渐成长。城市森林的居民夺门而出,四处寻找一种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缺乏的原始与真实(authenticity)。乡村的人民也通过制造他们自己文化的仿真品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不管是山里小镇的节日,还是城里的京剧表演,都变成了与市场交换密切相连,虚假和表面的东西。这是一种搬演的伪真实(staged authenticity),观众和演员却沉醉其间,乐此不疲。当山里的舞蹈脱离了节日为游客天天表演,当城里的京剧没有了群众参与而专为游客演出,这些传统的舞蹈和戏剧实际上已经死去。

我们老是幻想旅游能给自己带来幸福,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幸福的根源在于给与,不在于索取。如果一个人自己心里不安静,别说走遍全球,就是去月球都白搭。那种快速灌装的表面化旅行对个人长期变化的影响与呆在家中没什么两样。我很难相信旅游能使人形成更宽广、更宽容的世界观之类的说法。作为一头从1999年就开始到处乱蹿的老驴,我最大的感想是:旅游能让一个人变成一头驴,但无法让一头蠢驴变成一头聪明的驴。

所以我的劝告是没事别到处乱晃,这样对地球很不友好。读万卷书永远比行万里路重要。我们需要的是内心真正的思考与宁静。康德一辈子生活在小镇上,李敖一辈子(在访问大陆前)从来没有踏出台湾一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让人尊敬的独立思想者。

不过凡事需有度,我们也不用成为旅游的禁欲者。我们对旅游的态度就是:每年出来玩一两次未尝不可,坐牢的犯人还要放风呢。但在旅行中不要追求奢华,要把自己在旅游点的消费控制在当地人的平均水平(之下)。要真正打入当地人的生活,用心领略思维的乐趣,以及旅途细微之处给我们带来的真正的心灵欢愉,就象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Robert Byron)回忆的他重回喀布尔途中的小树:

“路边的一条小河旁,长着一些阔叶柳科的小树,Seyid Jemal停下来让他的助手捡一些树枝,他把树枝扔到货车的后部。当这些树枝落在我们脚边时发出了同样难以捉摸的味道。这种味道从我们在阿富汗边境第一次闻到它就开始弥漫了我们的整个旅途。它从一丛丛绿色小花中散发出来,这些小花在远处很不引人注目,但只要再闻到它们,我就会想起阿富汗,就像看到被装饰过的松树就会想起童年。”

在我看来,这才是美丽旅行真正的味道。但是,这种味道并不一定要在旅游中才能发现。旅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视觉和味蕾的刺激是短暂的,如果说思维的乐趣和心灵的欢愉是终极追求的话,这和旅游没有必然联系。它也许就是邻居家飘来的花香,它也许就是深夜阅读的一本好书,或者马路边捡到的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些每天都可以在身边发生的事,我们显然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去找寻。

 

 

第三节:对旅行摄影的再思考


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我时不时的就会被人骂,因为造假。经常的说法是:我看了你的照片才去那旅游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嘛。

之所以会有这些怨言,第一某些同志可能只看了杂志发表的几张,没看我的整个组图。第二主要在于旅游摄影的分类没有搞清楚。一般来说有三类旅游摄影:

1, 纯玩型(到此一游);

2, 深度游玩型;

3, 艺术创作型;

纯玩型不用怎么解释,人人都会。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行程安排得很紧,游玩比较表面化。深度游玩的时间比较充裕,游客会在当地呆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还会深入当地人的生活,甚至搞一些调查研究。这实际上可以称作(旅游)人文摄影。艺术创作型主要指风光摄影。

一般白天的风景图片不会被骂做骗人,不论怎么构图取舍,其基本色调还是接近人眼视觉的。被骂的主要在于弱光摄影。胶卷(CCD)有积累光线的作用,如果曝光几秒钟,山涧流水就会如烟似雾,夜景如果曝光半分钟,汽车灯光就会在底片上拉出漂亮尾迹,这些尾迹人眼是无法直接看见的。这还不算过分,如果对准夜空曝光几个小时,难说不会黑夜变成白天,保不准还有星星在底片上跳舞。这些需要向不熟悉弱光摄影的同志们解释清楚。另外,如果使用了渐变或星光等特殊滤色镜,或PS做了拼接等重大修改,最好也要加以说明。

旅游人文摄影一般比较难于造假,除非故意摆拍。尽管如此,在你取景(选择物体)的时候,实际上就表明了某种态度,如果过多强调这种态度,人文摄影依然有“造假”的可能性。所谓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同一个场景或故事,不同的摄影师有不同的看法,他的图片当然是表达他的看法了。如果此观点失之偏颇,或与某读者分歧很大,此摄影师就会背上造假的骂名。

发明摄影的源动力以及摄影的本质都是记录。而记录最重要的是准确性。虽然图片不是统计数字,很难说绝对准确,但一个素质良好的人文摄影师应该尽量客观,避免单方面看问题,应该用组图全面反映当地的状况。比如一个贫困偏僻的山庄,光说村民如何纯朴,如何天天生活很high,这不是很客观,因为纯朴往往伴随着迷信与愚昧,看似清澈的山泉往往伴随着较差的卫生状况,等等。这是一个相对论的世界,不存在单方面的美丽。

2006年我在柬埔寨一个星期拍了一组图片,有读者说这是唯一的一组图文他看了之后不想去柬埔寨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我岂不是一个很失败的旅游摄影师?后来分析我的组图确实大量地强调了红色高棉大屠杀,暹粒街头的贫困,还通过文字叙述了金边儿童的性侵犯等问题。虽然我也拍摄一些吴哥窟的雄伟,但篇幅可能不够。柬埔寨还是有不少美丽的,借此机会我要向部分被误导了同志道歉。

作为一个素质良好的旅游摄影者,第一重要的是全面/客观反映当地的真实状况,然后再参杂一些美丽的糖水风光片。目标就是要让读者做一个舒舒服服的眼睛旅游者mind traveler,不用起早贪黑,坐在沙发上就能领略异地的美丽风光,体验异地人民的实际生活,并有所思考和回味。如果能做到这样,您就快接近旅游摄影的最高境界了。

 


关注老杨作品:
杨飞作品集:
www.999kg.com
微信:yangfei789288
微信公众号:长沙杨飞
新浪微博@长沙杨飞
推特Twitter@feiyang17
Facebook:yangfei999999@hotmail.com


本人不加入官方协会,坚持独立创作,作品免费阅读,不刊登任何广告,但是创作人也需要生活,您若喜欢拙作,可用微信或支付宝打赏。我的支付宝账号就是我的手机号:13974850714。微信打赏请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感谢支持独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