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工作室999kg.com
访问上海居民
2006年9月
2005年7月刚开始计划拍摄上海的时候,我原打算采访上海各式居民楼,包括一条弄堂,一栋6层的老楼房,一座高层电梯公寓,一座别墅。计划当然容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就算是抽样调查的话,少说也要采访30户人家,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2006年7月13日我修改了原计划,把30户改为10人。我在计划书里这样写道:“我计划采访10户左右的上海居民(不需户口所在,只要住在当地),我需要拍摄您在家里的生活照,以及您的工作照。同时录制一个简短访谈,谈谈您的工作,收入,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对上海和生活的期望。如果您居住在上海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请和我联系。
”
最后实施起来,我连工作照也放弃了,只拍摄家庭生活照。
这次访谈的12位上海居民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一个人特别喜欢这个城市。大家都多少有些无奈。
黄浦江,2006年8月
River Huang-pu, Shanghai.Canon 1ds Mark II. Aug 2006
访问王一柯。时间:2006年8月12日。图片号:shanghai812B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认识小柯的。她是我的网友。可能是2005年7月的某天我在某个论坛发布了即将拍摄上海专题的帖子并征求志愿者,然后我们就联系上了。那时候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网名叫“上海女公害”。
没想到上海拍摄计划一拖就是一年。我2006年7月16日到上海,原计划采访至少10个上海居民,到8月10号了还没完成任务,眼看就要离开上海了,
抓耳挠腮之际我猛然想起了上海女公害。还好电话号码还在。 “Hello,请问您是上海女公害吗?我是长沙的摄影师杨飞,还记得我吗?”
访问王一柯专题,《夜访上海女公害》,全文配图38张,请点击这里。
访问上海浦东某中学老师李超。时间:2006年7月23日晚。图片号:Shanghai723N.
李超2000年大学毕业后从安徽来到上海,找到了一份在中学教物理的工作。工作很辛苦,经常假期都要加班上课,这样可以给他带来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李超的太太从事平面设计,也很辛苦但是收入却不稳定。这样一人稳定一人下海在我看来是比较理想的家庭。他们住在浦东一处两居的房子,大约50平方米,是2002年买的,当时的买价是每平方米4000多元,现在至少已经升值到七千多。李超也是旅行和摄影爱好者,每到假期都出门旅行。
丽蓉在检查新买的婚纱,2006年7月23日。图片号:Shanghai723G
周丽蓉小姐和新婚老公赵峰一起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他们还有另外一处电脑店。店面在上海浦东川沙镇,门面虽然不大但这两个店子平均一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赵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丽蓉是四川泸州人,他们是在上海的公共汽车上认识的。丽蓉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继续扩大生意,等将来有钱了就能在上海市区再开店,也许回泸州再开个店,然后两口子还可以出门旅游。
更多周丽蓉小姐的照片请点击这里。
王婷婷小妹。上海新移民白领采访纪实。图片号:shanghai729A.
王婷婷是吉林人,2001年来上海读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大学毕业 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礼品公司,公司做得很成功,但是工作太辛苦了。2006年中她决定结束公司业务,然后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上海打工生活。这个公司是做洗碗机的,虽然不大但是提供食宿。老板租了一套住房,客厅就是办公室,婷婷就住在里面的一个房间,又省了交通费。这样虽然月工资只有1500元,但确是一个很舒适的工作。
在说到上海整体观感的时候,婷婷说大城市都没什么大的区别(这点我也赞同)。上海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这地方太忙碌,大部分人都顾着赚钱,连个业余爱好都没有(婷婷自己很爱好散文和诗歌)。
婷婷的父母当然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能回东北,就是到北京也好,多少近点。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婷婷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爱人一起开创一份事业,但合适的爱人在上海比较难找,这是个问题。婷婷说自己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时期,不知道明年自己会在哪里。如果在上海找到意中人,也许就会在上海安家。但是现在一切都是未知数。
上海中科院物理所采访纪实. 2006年7月28日。图片号:shanghai728A.
高成先生是上海中科院材料物理学博士生,他的女朋友鲁朝阳也是在上海的牙科硕士研究生。这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或者叫郎才女也才,两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先生目前的收入不高,每个月几百元的研究生补贴,外加帮助导师做科研的收入。学生虽然穷,却前途远大,很少有博士生在上海就业后起薪低于6000元的。
不过高成说毕业后不一定会在上海呆下去,他的很多师兄都在国外了。本来也是,材料物理研究的最高水平从来就不在中国。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哪里能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就应该去哪里。我本人认为国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工作。
采访龚文宇先生。图片号:shanghai801D.
龚先生家住在闸北区一座高层电梯公寓里。能采访小龚让我很高兴,因为他是我采访的第一个土生土长上海人,他父母也都是在上海长大的。这在今天的上海已经很少见了。小龚从事房地经纪,在30岁左右的上海人中算比较另类的,最近几年都工作几个月休息几个月,中国很多地方包括一些欧洲国家都跑了个遍。其实这也是我向往的。谈到上海,小龚说谈不上特别喜欢这个城市,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没有办法。
龚先生热爱旅游和摄影,龚太太热爱音乐和钢琴,这一对也很让人羡慕。
访问高倩小姐家, 2006年8月6日下午。图片号:Shanghai806A.
高倩小姐祖籍四川,祖父原是长江上的船老大(民生轮船公司),父亲则是上海计量局的工程师。小高是在上海长大的,也可以说是亲眼看着上海长大的(从1970年代到今天)。小高是房地产经纪公司老板之一,在谈到新天地附近的天价公寓翠湖御苑时(此处开盘价可能高于每平方米4万元),小高说,嗯,这个地盘我小时候在那天天买生煎吃,现在我都不认识那得那路了。
小高大学毕业之后在房地产界打拼了13年,现在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她独自住在宋园路一座高层电梯公寓里(此处非常安静,上海罕见),开的车是一辆崭新的本田雅阁
Honda
accord。周末的时候她一般去健身,购物,游泳打壁球。按她的说法,钱的方面她是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她现在想休息一段时间,考虑下一个十年怎么办,也许会移民国外。
在小高家的两个小时我们聊了很多。我和小高年纪相仿,都面临婚姻的巨大无形压力。我心的话我可能还好点,我是个穷光蛋,喜欢我的女人一般都是真心喜欢我,而小高这么有钱,来喜欢她的男人是否只是为了她的钱包就难说了。最后小高说的一句话让我笑了半天:过了三十岁的女人在上海要遇到中意老公的概率和走在街上遇到恐怖分子的概率差不多。
访问弄堂人家赵大妈。时间:2006年8月8日中午。照片号:shanghai808H.
参观豫园之后我按照2003年版Lonely Planet的walking
tour的指导走一下老弄堂。没想到书上面的不少弄堂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在一个弄堂杂货店买水喝,顺便采访了弄堂人家。
赵秀英大妈住在上海昼锦路132号,家里的客厅也是一个小小杂货店。赵大妈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住在这里了。房子只有不到20平方米。据说这个弄堂在解放前就存在,具体多少年这里的人也说不清楚。赵大妈的儿子高剑元先生自己在浦东租了一套两房一厅,每个月1700元。豫园旁边的很多弄堂都即将被拆除,赵大妈所在的昼锦路2006年底之后也将不复存在。拆迁补偿是每人25万元,这在上海市区大约只能买到20平方米的面积。
采访上海曹钰喆。 时间:2006年8月10日晚上。图片编号:shanghai808AD.
小曹是无锡人,2000年来上海读大学,2004年毕业后加入著名的普华永道会计公司(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起薪五千元。现在月薪已近七千元了。难怪她有能力买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在地铁莲花站附近,面积50多平方米)。每个月小曹要付三千元的房屋贷款,她打算5年内付完。
在我采访的上海居民中小曹是最忙的一个,刚到上海的7月17日我就在联系采访她,可是她几乎没有晚上9点以前下班过。小曹一年中大约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城市飞来飞去,四处做审计工作。谈到上海,小曹说本来读大学的时候我也不喜欢上海,现在全国各大城市跑多了,回来一对比发现还是上海各方面都好些,这地方我现在已经习惯了。
牛肉拉面店王真。时间:2006年8月14日。图片号:shanghai814F
这是上海锦江乐园附近的一个清真面食店。在上海的一个月很多次为了图方便省钱我就在这里解决一餐,牛肉拉面每碗4元。正在舀汤的小伙子名叫王真,去年从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来上海打工。他在这里每天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每个月工资六百元。在餐馆工作,老板包吃的。深夜餐馆卫生打扫完毕就睡在店面里。“这张照片我回去打印一张寄给你吧”,我说。王真听了很高兴,不过他说他不会在这里做很久了,让我把照片寄到他青海家里。“我想回家了。”他说。
上海老刘(左)和我。时间:2006年8月16日晚。图片号:shanghai814AT
老刘原来从事计算机销售,现在是一家IT猎头公司负责人之一。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和老刘做了一个90分钟的访谈,老刘家三代都在上海,很多对话都很经典,让我重新对上海有了深刻的认识。希望访谈的录像带能尽快剪辑出来。
这里先凭记忆摘录三段老刘语录:
A,我外婆属于“老克勒”(音)这一辈人,她在世的时候说和1930年代比,自以为洋派的现在上海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都差远了。(注:“老克勒”是英语Color(彩色)或Class(等级、阶级)上海“洋泾浜”的译音读法,原指上海一些大资本家的后代。上海“老克勒”,一身质地精良、款式老派的服饰,头发一丝不乱,皮鞋精光逞亮,语调不温不火,走路不急不躁,讲的是“洋泾浜”英语,喝的是现磨的进口咖啡,听的是老式爵士乐,无论坐还是行,始终保持着身体笔挺的舞姿。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努力保持着“最后贵族”的气质。)
B,1990年以前上海人都不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那时候的上海国营企业才是最受欢迎。
C,上海一流的女人选择嫁欧美日,二流的嫁港澳台,三流的嫁本地人,还有的宁愿老死也不嫁。
周庄书法家(画家)张鸿千。 时间:2006年7月26日晚。图片号:shanghai726S.
说实话我对江苏周庄乃至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都没有一点兴趣,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但这次在周庄我却被一家字画店的作品所吸引。老板张鸿千都是现场写字作画,店里都是他自己的作品,此乃高手所为。张先生是和刚刚去世的画家陈逸飞一起都是最早来周庄的人,那还是在1985年。张先生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周庄生活(这一点我很佩服,周庄的商业化气息浓厚,卫生也差,要我在这里呆上一年半载我估计会疯了去)。张先生租的这间店面不到30平方米,平均每月能为他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
火车上的陌生人。时间:2006年8月17日。图片号:shanghai818BQ
我是在回长沙的火车上遇到饶艳红小姐的。她是湖南邵阳市城步县的,2003年从湖南卫校毕业后来到上海第四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每个月的薪水大约三千元,医院提供集体宿舍。做护理工作没有不辛苦的,但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转为正式工,也无法取得上海户口。所以她辞职了准备回湖南,这次就是去郴州人民医院面试,一路上她都在温习护理学书籍。
访问上海蔡毅家。时间:2006年8月13日晚。图片号:shanghai814AQ
这次在上海采访,上海的朋友们都很热情,很多都请我吃饭。虽然能蹭饭我很高兴,不过我也怕饭局。主要是浪费时间,一吃再加上路上时间,几个小时就不见了。我宁愿在路边吃碗面条,又便宜又好。
8月13日晚上拜访中学老同学蔡毅,我特意晚饭后才去。蔡总
是我中学老同学,湖南长沙人,留学法国,现在上海负责法国路易·威登公司(Louis Vuitton)中国区业务。看到他四岁的儿子很可爱,我很羡慕。不过场面有点尴尬,少说也有10年没见面了。这10年我早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N次,我早就不是中学时代的我了。尴尬的另外一个原因,怎么说呢?蔡总夫妇,以及我和前妻,都是高中(同班)同学,同为1988年湖南师大附中著名的高三公开谈恋爱的四对学生情人。蔡总和太太刘文清依然是模范夫妻,本人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很不好意思。
我也没问蔡总的收入,在上海他应该属于绝对高级白领,太太在浦东一家外资公司工作,他们住在市中心高级公寓里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生活舒适,儿子可爱,嗯,让人羡慕。
范大官人家,明清家具真古董。时间:2006年8月1日下午。图片号:shanghai801E.
老朋友范大官人是我新加坡国立大学MBA校友,也是我这次采访的人中唯一在上海拥有别墅的(佘山别墅)。范大官人也是唯一不让我拍摄的朋友,只让我拍一张家里客厅。嗯,富人都低调的多,弄不好会被人打劫的。他也确实够低调的,在新加坡同学两年我从来不知道此君如此年轻有为,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他不出几年已是超级成功的期货和股票大亨。关于范大官人的低调还有一个经典笑话:范总平时总是一件普通T恤,斜挎帆布包,头发长长,骑着一辆破单车去买别墅,搞接待的小姐还以为是来送水的民工。
他的坐驾是一辆丰田霸道越野车,可以想象为什么此君一向神出鬼没,这次刚刚远游陕西甘肃青海回来,独自驾车八千公里。无论身高长相钱财,范大官人都堪称上海滩钻石王老五,比我高一脑袋,小几岁,帅10倍。别的不说,住在老法租界梧桐林荫道的湖南路复式公寓,上海最贵的房子之一,不知多少人要掉口水。房间的装修也是他自己的设计,二楼主人房和浴室间由一面顶天立地的透明大玻璃隔断,玻璃上琉璃着全幅精细的古文字(乾隆下江南),灯光效果之下的双人大浴缸爽极了。整个设计透出中国古典气质里的极尽前卫。
范大官人在新加坡时就是难得的谈话对手,我至今还记得1998年的一天,我和小嵘,范总一个小组在图书馆讨论课题,没多久不知怎么的就演变为宗教辩论会。我是彻底的无神论,范总是佛经专家,小嵘妹妹是超级基督教徒(毕业之后去了基督教良友电台当编辑)。当然,谁也没能说服谁。
范总目前单身(像他这样要找合适的老婆也难)。除了做股票个体户,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钻研佛经,家里堆了两大书架的佛家经典。我很可惜的听到他准备移民加拿大,据说主要是因为上海太吵闹了,温哥华要安静很多。确实,现在的上海有点群魔乱舞的味道了。
PS,鄙人可能在2020年初再次拍摄上海(此地作为环球骑行的起点)。我有意再访上面这些朋友,如果您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请联系我,微信或电话 13974850714. 感谢。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