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上加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都托互联网的福,因为在中国大陆一般只能听到一家之言。兼听则明嘛,一家之言往往是失之偏颇。

俺也借机平等自由一番,创办了这个网站。我用的网站设计软件是微软的Frontpage,界面和Word等办公室软件差不多,很好学。

---------------------------

我已经走过了近33年人生道路,再过一个33年这辈子就结束。根据我33年的经验,那些真正快乐的时间片断,没有一个是和钱有关系。这不是说钱不重要,我的好几万的摄影器材没谁会送给我,我也需要买钢琴,我也在考虑买一个好的天文望远镜和赤道仪,以及运载望远镜的汽车。但是,如果赚来的钱仅仅是在存折上加零,仅仅是去换更大的屋子和更豪华的汽车,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还是会失望的,因为你总也买不尽世界上的好东西,现实已经很清楚:这个世界上 到了最后没有几个能买得起私人喷气飞机,也没有几个人能当总统。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在金钱,职位和权力方面的追求是一个误区。这些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需要追寻真正的快乐。我觉得过平安的日子就是快乐,和幸福。具体的说,就是首先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然后能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能给别人和这个社会带来一点益处,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我问过我的父母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们说工作上的摆在一边,最大的成就就是我和我姐姐长大成人了。可是我们长大了, 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也会离开父母的,父母亲又是孤单的两个人了。那辛苦抚养孩子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多人文上的意义,抚养孩子是所有动物的天性,是我们的DNA决定的, 是种族繁衍的需要。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也将是这循环中的一链。这是人的动物性。

除了动物的,我们更是精神的。我也追求精神上的寄托,但是我至今还没有进入宗教的圈子。我曾经和佛教以及基督教的虔诚者辩论过,在新加坡甚至和摩门教的教徒整夜的辩论,没有人能彻底的说服我。我在我西藏之行的总结中这样说道: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问:我们从哪里来,最终又会去到哪里。一直以来我认为所有的宗教就是想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主的天分。而宗教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牵强附会而又完美无缺的回答: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活佛说人生是轮回,那就是轮回。科学,也就是无神论,也一直在努力给我们一个回答。不同的是,科学给我们的回答是有根有据但却永远不完美的。宇宙的来源现在流行的是大爆炸学说,一切基于一个原点,在这个原点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但是连小学生也会想到:这个原点之前又是什么呢?既然宇宙是膨胀的,那会无限制的膨胀下去还是会物极必反的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收缩,最后回到一个原点,从而开始下一次的轮回?科学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说无神论是一种宗教,相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这个宗教给我们的支撑点是苍白的,所以说无神论给我们的精神支撑永远也无法和活佛给藏民的精神支撑相比。所以才有城市里来的驴子们无比的羡慕和迷恋西藏的宗教风景线。

 

 

285

 

 

 

 

 

 

 

不过我不怎么迷恋这道风景线。做为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我对科学最终会得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回答是坚信不疑的,虽然这个完美的回答也许永远也不会到来,就象虔诚的基督教徒无比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却永远见不到上帝一样。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和藏民各有各的信仰。我不认为藏民的虔诚有什么好羡慕的。

左图: 2004年4月的我. 感谢莫振光同学为我拍摄的这张照片.

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是这样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宇宙中最幸运的,可以说是幸运的立方,我们都不应该有什么太多抱怨。为什么呢?第一,我们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生命奇迹;第二,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种族性别高低贵贱,又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生命奇迹;第三,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又是地球50亿年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这100年来所创造的财富和发明的东西(比如说,电,和所有用电的东西)比我们100万年创造的总和还要多。每一个人,都要感谢能来这世间一趟,感谢我们曾经拥有的,正在拥有的,和将要拥有的,快乐的生活下去。

最后我想引述旅德画家张奇开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个唠什子个人简历,

“偏激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缓解。我已经穿过了人生许多重要路程,一条起伏不定的精神线索贯穿其间,在这条线索上凝结着我生命的全部梦想与现实和各种错综复杂的明亮灰暗的颜色。青年时代我曾经读到大仲马写的一句话:在人生的秘密还未完全揭示开之前,它的内容只包含四个字:等待,希望。也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这不乏为真理。对我来说要揭示人生秘密的时光已经过去。照现在的理解,我觉得人生是由无数快乐与痛苦,失望与希望的各种瞬间连结成的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段落哪怕是最低沉(级)的也是如此珍贵。因为那些每时每刻不会停留的进程是显现你生命现象的载体,只有你用知性与感性的双手去抓握它时,它才可能转化为属于你偶在个体的、不可重复的精神成果。”

Star,

October, 2001

Revised 7 Sep 2002,  22Jan2003

 

286

 

     

上一页  285,286  下一页

 
封面 扉页 目录 前言 图片索引1 图片索引2
从新加坡到西藏摄影个展前言 (代序) 旅途谈性(序二) 引子
去拉萨看星星 (临行感言) 23,24 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40
41,42 43,44 45,46 47,48 49,50 51,52
53,54 55,56 57,58 59,60 61,62 63,64
65,66 67,68 69,70 71,72 73,74 75,76
77,78 79,80 81,82 83,84 85,86 87,88
89,90 91,92 93,94 95,96 97,98 99,100
101,102 103,104 105,106 107,108 109,110 111,112
113,114 115,116 117,118 119,120 121,122 123,124
125,126 127,128 129,130 131,132 133,134 135,136
137,138 139,140 141,142 143,144 145,146 147,148
149,150 151,152 153,154 155,156 157,158 159,160
161,162 163,164 165,166 167,168 169,170 171,172
173,174 175,176 177,178 179,180 181,182 183,184
185,186 187,188 189,190 191,192 193,194 195,196
197,198 199,200 201,202 203,204 205,206 207,208
209,210 211,212 213,214 215,216 217,218 219,220
221,222 223,224 225,226 227,228 229,230 231,232
233,234 235,236 237,238 239,240 241,242 243,244
245,246 247,248 249,250 251,252 253,254 255,256
257,258 259,260 261,262 263,264 265,266 267,268
269,270 高原上的记忆(后记) 我的精神简历(附录1)
西藏旅游装备(附录2) 封底 网站首页

全部图片和文字为杨飞版权所有,任何商业性转载请征得鄙人书面同意。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13187026205,电子邮件 yangfei999999@hotmail.com